跨越百年的美麗
——探析華新轉型之路
湖北日報訊 記者黃宣傳 毛光勇 通訊員張力峰
100年,可以道出一個國家的滄海桑田,可以見證一個企業奮強不息的發展歷程。
創建于1907年的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歷久彌新,遵循科學發展觀實現華美轉身,正在上演一場跨越百年的美麗。
今年9月15日,華新第一條走出國門、年產100萬噸的水泥生產線正式啟動,在塔吉克斯坦舉行隆重奠基儀式。華新,從清末走來,由城市中心遷往外圍,由黃石走向全國以至中亞,其塑造“百年品質”的品牌戰略,不僅是簡單的更新技術、擴大產能,而是脫胎換骨的綠色理念、民族工業的社會責任。
壯士斷腕,功勛老窯淘汰出局
時值今日,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羅以澄教授,回憶起當年乘船回上海老家,途經黃石港碼頭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新:“黃石空氣質量太差,請旅客不要開窗,未到港的旅客最好不離船上岸!”大喇叭一遍又一遍喊個不停。
據統計,上世紀70年代,黃石城區平均每天降塵量達到90噸,黃石也由此被稱為“光灰城市”。坐落在黃石市中心的華新,可謂“頭號功臣”。
華新在賦予黃石“水泥故里”美譽的同時,也曾給這里的居民帶來難耐的苦楚。
環保部門監測,上世紀70年代,黃石城區平均每天降塵量達90噸。住在水泥廠附近的錢世耀老人回憶:“幾個大煙囪成天冒著滾滾黃煙,一年四季不敢開窗。盡管門窗緊閉,第二天早上一覺醒來,家里還是落下一層灰渣。”
讓“華新造”真正名滿天下的1、2、3號窯,位于中心城區。從北京人民大會堂等建國初十大工程,到葛洲壩、三峽大壩等國家重點工程,華新水泥筑起了座座豐碑。
然而,市場競爭下的華新,暴露出四伏的危機: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消耗型企業,被全球環保風暴和民眾輿論推到風口浪尖。用傳統濕法窯每生產一噸水泥與新型干法窯相比,成本增加高出80-100元,勞動生產率僅相當于后者的1/7。據資料記載,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華新的生產規模一縮再縮,從“遠東第一”降至“全國第一”、“全省第一”……
2005年5月20日,華新毅然關閉功勛窯,在完成三峽工程大壩水泥最后一筆合同生產后,燃燒了數十年的1、2、3號窯全部停火封爐。此前,華新4、5號新型干法生產線,在西塞山石料山腳下先后投產。生產工人經培訓后全部轉入新的崗位,丟掉鐵锨輕點鼠標。
近幾年,該市空氣質量達到及好于二級標準的優良天數均在300天以上,先后榮膺“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和“中國人居環境獎”,成為我省唯一獲得這兩項殊榮的城市。
演繹傳奇,水泥航母乘風破浪
走出黃石中心鬧市的華新,把握國家“上大改小、控制總量、結構調整”和“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機遇,搶占市場制高點。
瑞士豪西蒙集團,世界上最大的水泥制造商,看中了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水泥市場。華新果斷向該集團發行7700萬B股,成為國內同行第一個引進外企的戰略投資者。華新通過導入這家世界著名公司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科學的管理體系,直接與國際接軌。
在國內,經過縝密的調研和比較,華新決策層確定了擴張布點的“三靠近”原則,即靠近資源、靠近市場、靠近交通。“十字形”發展框架應運而生:以武漢為中心,沿長江黃金水道向西南和東南延伸橫向延展;沿京廣線南北拓展為縱軸擴張,形成貫穿東西南北的“十字”形布局。
2003年,華新運用自身核心技術優勢在外地投資興建的第一條整套水泥生產線,在宜都點火投產。投資3億多元、年產水泥150萬噸這個項目,當年實現利稅3030萬元,次年增長為6060萬元,成為宜都市當時的第一利稅大戶。
次年,華新陽新一期日產6000噸、恩施日產25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武鋼公司二期年產60萬噸和南通公司二期年產80萬噸水泥粉磨系統建成投產。2005年,華新岳陽年產水泥100萬噸的粉磨生產線、武穴一期日產6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西藏山南日產1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陸續建成投產;宜昌二期日產2500噸、云南日產4000噸、襄樊日產4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等項目進展順利……
10年時間,華新落子如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湖北、湖南、云南、西藏、重慶等八省市地擁有40余個水泥生產基地,總資產達185億元,營業收入近百億元,員工1.1萬人,躋身中國制造業500強。
產能從不足400萬噸擴大到目前的6000余萬噸,10年,華新從黃石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破解難題,脫掉灰袍穿上綠衣
當人們追逐華新跨越發展的腳步、探究轉變增長方式的“華新模式”時,華新像玩魔術一樣,將廢棄物變為燃料,將垃圾變為綠色水泥,將毒液化為無害物,上演一場波瀾壯闊的轉身好戲。
華新消化和吸收世界上最先進的環保理念,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處置各種廢棄物,變廢為寶,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產業鏈。 三峽大量的漂浮物阻塞航道,甚至對船閘的安全構成威脅,每年要花費上千萬元組織人力、物力清漂。華新成功地用替代能源技術處理了庫區的漂浮物,不僅節約了大量能源,而且還凈化了長江水質。僅去年就處置了近10萬立方米漂浮物。
華新在宜昌建設的國內領先的污泥處置系統,日處理能力達150噸。經測算,每3.5噸這樣的半干污泥可替代1噸原煤。一年多來,平均每天處理城市污泥70多噸。以污泥為輔料生產的1500多噸優質水泥已應用于各項工程建設中。
去年,華新承擔國家環保部、商務部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中國廢棄殺蟲劑類和其他廢棄物環境無害化管理和處置項目”,利用水泥窯對13噸持久性有機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今年9月底,華新武穴公司市政垃圾綜合利用項目正式投產。這也是我省目前唯一的市政垃圾綜合利用項目。他們用垃圾中的可燃物替代燃料,不僅每年可節約標煤2萬多噸,更重要的是,在生產過程中不排放有毒有害物質,沒有二次污染,為我國破解城市“垃圾圍城”難題獻出一把“金鑰匙”。
2007年以來,華新利用水泥協同處置技術,投入2億元先后在省內外配套建設7個廢棄物處置項目,到去年已累計處置廢棄農藥1500噸、城市污泥5萬噸、各種固體工業廢棄物近千萬噸。“十二五”華新將以環保為龍頭帶動水泥主業的整合,建設30個至50個環保處理工廠,帶動與水泥行業相關聯的電力、鋼鐵、化工等企業,形成資源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公司總裁李葉青豪言壯語:脫去灰袍穿綠衣,在新的百年,華新的使命是清潔我們的生活環境、提供信賴的建筑材料,做全球綠色使者,讓美好的世界從我們開始。